善为至宝,一生用之不尽;心作良田,百世耕之有余。” 在薛向东的公司,他广泛吸收残疾人就业;并带头向汶川地震、玉树地震灾区捐款;捐助家乡贫困乡村、中心学校;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,回馈母校,累计捐款超过百万元……
然而时间倒回1976年,由于当时高考制度还未恢复,高中毕业的薛向东还只是农村的一名临时炊事员。
“我当时就想跟着饭店的大师傅认真学炒菜,自己还经常看烹饪方面的书,跟着书上多学些花样。”薛向东笑着说。
当了一年的临时炊事员后,薛向东厨艺大涨,有机会到国企做“炊事员”,于是,他“跳槽”了。
恢复高考后,薛向东抓紧一切时间复习,1978年,被湖南大学计算机系录取。“说实话,当时我也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,只是平时看报纸,看资料,觉得计算机、激光、红外线等都是些很神秘的东西,我就想学自己不懂的知识,所以第一志愿就报了计算机系。”薛向东说。
谈起开公司的理由,薛向东笑称是被同学拖下了海。
辗转多年,企业成长壮大,公益事业并行。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薛向东对公益事业的理解已不单纯地局限在扶贫、救灾。在捐资助学的同时,他把帮助大学生就业、创业和企业自身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。早在2007年,就成立了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”,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号召,介绍经验,提供平台,坚持多年义务帮扶青年创业。
走在东华公司里,会时不时地见着肢体残缺的员工,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、努力地工作着。
这样的场景,源于2010年中国残联举办的一次招聘会,让薛向东受到很大触动,更加认识到残疾人就业的困难。他更加明白,一次性捐助一些财物或者可以帮他们解决一时的困难,但是并非长久之计。
“输血不如造血,给残疾员工提供工作岗位就帮助一个家庭解决了大问题。合适的工作不仅能解决残疾员工自身经济难题,而且往往能极大地帮助其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家庭和睦,是对残疾员工最有效的帮助。”薛向东如是说。
于是,薛向东决定敞开公司大门,当场承诺招聘一百名残疾员工进入东华软件。一时间他顶着内部压力,把数十名残疾员工“硬压”到各个部门。
他们中有的本身就是软件专业毕业,虽听力受损,但借助助听器可以正常交流,于是便在项目组负责研发软件、编辑网站图片等;有的后天致残许久没有工作,自学会计后则应聘进入公司负责会计核算的工作;还有的先天性脊柱弯曲,但掌握网络技能,同样能够出色完成工作……
在与残疾员工接触过程中,薛向东深刻感受残疾员工绝对不是企业的负担,相反可以给公司发展带来许多正能量。如今,东华软件在全国各地已累计招收了一百多位残疾员工,事实证明,他们的工作能力也并不比任何健全人差。
在这里,他们都受到了“超平等”的待遇。
各部门的工作岗位,只要能够胜任工作,都是残疾人优先录用,公司还会根据其自身状况、特长和文化程度给他们安排工作,让每位残疾员工各尽其才;为解决部分残疾员工行走不方便的问题,在公司一路之隔的公寓楼里,统一为有需要的残疾员工提供宿舍;另外,公司每月给残疾员工提供一定补助,适逢残疾员工生日还会为其购买生日蛋糕;同时,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残疾员工,并开展一些文化体育活动,鼓励残疾员工们积极参加,尽力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,充分感受大家庭的温暖。
东华某残疾员工曾说:“我的童年就在不同于同龄人的岁月中度过,迷茫过也自卑过。我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考取大学并顺利毕业,应聘时又遭遇歧视。抱着试试看的心理,来到这里,结果成为了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,现在我不仅可以给家庭减轻负担,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能实现自我价值,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”。
曾经求职面试因腿部残疾而被多次拒绝的一位残疾工程师,也从初级做到了项目经理,“我的腿部残疾现在在我看来也不全是劣势,在某种程度上讲,它是我不断前进和努力的动力,和这么多优秀的同事一起学习和进步,在这个过程中,我发现自己做得还不错,起码不比大多数正常员工做的差。”
“帮助上百名残疾人实现就业”是薛向东早先许下的承诺,如今早已兑现,但薛向东扶残助残的爱心事业仍在继续。